社群行銷怎麼做?具體的實務作法超簡單!!

在談社群行銷 (Social Media Marketing) 的實務作法前,
先來溝通幾個觀念:   

1.「社交媒體」包含:論壇、BBS、臉書、G+、微博、部落格、影音平台、相片平台等。一般來說要做的事有:建帳號、發文、回應、測試。

2.「社群行銷」的步驟:第一步:數量,優化你的社群平台,讓你在Google中被找得到!第二步:質量,透過「內容行銷」,締造持續性的迴響。 

3.「內容行銷」運作規則:不論運作什麼,都一定有個目的,沒有目的動機的社群行銷,相對難以看出成效。

4.  在「社交媒體」上「分享」不能算是「行銷」,因為只有朋友會看到。

所以「社交行銷」到底怎麼做?



第一步:數量

首先,必須讓很多人看到。


1. 蒐集資料 → 上傳照片 → 寫文 → 排版 → 發佈至部落格。
2. 瘋狂轉發:
 a. 轉發文章到相關論壇。
 b. 轉發文章到其他 BSP(例如:Blogger、Pixnet)。
 c. 摘錄文內重點與連結轉發至:個人Facebook、粉絲團、
 Line、Skype、What’s App、twitter、微信、微博、Plurk等。
3. 將照片匯集到網路相簿 Picasa、flickr。
4. 你的文章「有可能」被 Google 搜尋引擎給收錄。

這些步驟確實能讓你的東西被更多人看到,因為你使用的平台增加了,連來連去都可以找到你,但是,如果你是一人行銷,若要維持每天發文,與網友互動,還要監控這麼多個平台?真的不容易!

如果不想要使用這麼多社群平台,其實用 Facebook 的粉絲團就足夠了,因為它的使用人數最多也最廣,只要優化你的粉絲團,你的粉絲團就會變成關鍵字,出現在搜尋引擎中,你可以現在搜尋:左月,第一個出現的就是我們的粉絲團,而不是我們的網站,而你可以在粉絲團中找到我們的網站!

如何優化你的「社群帳號」「粉絲團」的方法?這是另一篇文章。
與殭「絲」有約,買殭屍粉絲可以讓你獲得更多真人粉絲??


第二步:質量

其次,透過「內容行銷」持續締造迴響,或是關注。


什麼是內容行銷?這又是另一篇文章了。
內容行銷當道 – 別再說產品特性了,消費者要的是故事!

既然社群行銷是「組織行為」,要進行操作,如果只派一個人去做,相對效益有限,若要在一定的時間內看到成效,必須發相當程度的組織人力,在連續的時間、連續的操作、連續的引導下,將整個「社群生態系」裡的各種「元素」流動,做有效的管理與監控。   

所以,平時有哪些工作要做?

1. 設計溝通主要議題表:
「議題」就是目的,一般來說議題週期「以一季為主」,一季的原因在於人們光是單次、單日、單月的溝通,其「印象」與「認知」相對不一定夠,以三個月為一個操作單位比較容易看出效果。

2. 安排主題發佈時程表:
「主題」依附於「議題」之下,每個月都會有大主題、小主題,每天也有不同的主題,所有的「主題」都不會偏離「議題」的訴求。「主題」以一週為單位,安排每一天在不同時段要發表的主題。


貼心提醒:
額外特別強調,還有一張表一定要做好!
那就是隨著主題走的『社交媒體發佈狀態表』。
每個主題發佈到哪些「社交媒體」上,發佈時間、發佈帳號、登入IP、發佈主題、發佈內容、回應帳號等,都要管理好,這些簡單的表單,可以幫助從事「社群行銷」的人在工作上盡量避免出錯,或是意外被網友抓包找麻煩。   

建議「主題企劃」可以再分類: 
a. 主題企劃 – 每月依議題的相關主題 
b. 人物企劃 – 依照主題找代表性人物 
c. 專題企劃 – 與主題有關的時勢議題 
d. 特別企劃 – 廠商合作或特殊的主題 
e. 系列企劃 – 帶狀重要議題持續討論 

3. 排定「內容製作時間表」:
這張表最主要就是排定每天製作所需的時間,順序是:依主題整理素材 → 發想創意或梗 → 撰寫文案 → 拍攝照片 → 排版編輯。製作團隊裡,每個人所需花費時間都不一樣,因此排出來的時間表會有工作項目、執行者、起始時間、結束時間、耗費工時、交付對象、存檔路徑等。

4. 隨時蒐集各類有趣素材:
素材平常就要去收集,不論是看到有趣的圖片、文章、或文案,日常就得多去收集、整理及歸納,不然臨時要發想的時候,肯定是想不出什麼東西。有時後要是真找不出內容製作的方向,還能將那些別人做過的素材「重製」過,比方說拍一張類似的照片、做一張更好看的圖、寫一篇相對精采又嚴謹的文章,這些都是「社群行銷」工作的基本原則。

5. 「關鍵字」發想內容創意:
平常可以用文字或圖像記錄看到的創意圖文,當某個主題要製作內容時,可以先把「相關的關鍵字」全列出來,將一些關鍵字重新組合,成為一個流程、順序、圖型、圖表、圖示等。

6. 主動與網友互動:
只有不停的發文,才有辦法在網路上建立起專屬於這個「帳號」的個性,越是「計較」發佈內容的「質感」,就越容易吸引到一群願意支持與互動的網友,互動、分享,一來一往之間,會產生更多「內容」,這些內容往後也可能變成製作素材的來源。

7. 提高回覆各種資訊的頻率:
隨著回覆的頻率越高,相對就越容易被注意到,只要有了注意力,當日後輪到我發佈內容時,有些網友不論是不是純粹力挺、支持還是有什麼動機,都會較為吸引到對方的目光。

8. 蒐集「網路熱門議題」:
時常關注各個社交媒體,看看有沒有什麼議題正在爆發,甚至被人們大量的轉載與討論,通常,跟著議題隨之起舞,也能間接帶來一些反饋,要是再更進一步,把議題與自身內容做交互整合應用,重新做類似的圖文或影片,也是會有機會再引起另外一波大量轉載。

9. 研究網友的「社交角色」:
透過研究網友的性格,可以發現什麼樣的文章或回應會引起他的反應與注意力,每個網友都會有自己的「社交影響力」,只要懂得與特定的人互動,就可以借對方的「影響力」來擴散自己的「影響力」。

10. 觀察分析發文後的互動:
「社群行銷」大部分的工作,除了內容製作與發佈外,最重要的還有「觀察分析發文後的互動」,像是瀏覽數、回應數、追蹤數、讚數、分享數等,數量越多,「社交影響力」的聲量越大、範圍越廣,資訊相對就會被越多人看到,


結論:

沒有粉絲、沒有觀眾,再完美的「內容」,要給誰看?相對的,你所要的目的也就不可能傳達的出去,也就更別提行銷了!

「數量」跟「質量」都很重要,但是順序顛倒,豈不是做白工?

取得「數量」的方法有兩種,你可以「瘋狂轉發」,耗費自己大量的心力與時間去做,成效卻不能保證,但你也可以選擇更方便的方法就是優化你的粉絲團

在下一篇文章中會提到,一位來自美國的網路作家 Gilad Lotan 透過親自花錢實驗,證實「買讚」確實讓他的社群帳號被優化了!
與殭「絲」有約,買殭屍粉絲可以讓你獲得更多真人粉絲??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