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可不可以打小孩?打小孩有副作用?!】

(親子天下)

媽媽在打孩子的時候,是否只是為了「教訓孩子」,還是又多了「發洩情緒」?不可諱言,每次看到媽媽責罵孩子或是責打孩子時,如果是越罵越大聲、越打越大力,這通常就是媽媽在發洩情緒,發洩情緒有不好嗎?當然每個人的情緒都需要宣洩,但是宣洩到孩子身上卻會產生反效果,對於學齡前兒童,被責打的時候,大腦的直接反應是逃避疼痛,因此會想盡辦法不要被打到,但同時孩子會注意到媽媽在生氣,但是在這「緊急時刻」孩子無法馬上想到讓媽媽息怒的方式,所以他也急著哭了出來,這行為又再度惹惱媽媽,「哭!還哭!自己不乖有什麼好哭的?」媽媽的回應造成了負面循環,於是孩子開始忍住哭泣、忍住疼痛,想藉此試圖讓媽媽不生氣,而不是改變自己平時的行為,所以「打孩子」的戲碼依舊在家中出現,甚至在臨床上有媽媽帶著孩子來找我,原因是他那小四的孩子已經打不怕,甚至說出「打啊!你打死我好了!」

要如何不帶情緒的打孩子呢?不!當您可以很核心地糾正孩子的錯誤時,您就根本不用打孩子了!您可以扳起面孔,說話變得嚴肅、緩慢,甚至稱呼孩子的全名,讓孩子感受到氣氛的改變。請媽媽用引導的語句取代否定的指令,像是將「不要再把玩具亂丟」改成「把玩具放回箱子裡」、「不要再跑來跑去了」改成「到小椅子上坐好」,當孩子做出我們的期望時,因為媽媽此時並沒有帶著負面情緒,因此可以馬上轉換語氣給予鼓勵,「好棒!玩具放回箱子就不會被別人踢走了!」「厲害,馬上就可以坐到小椅子上,速度真快!」在大腦「趨吉避凶」的本能驅使之下,孩子將來聽到媽媽的指令就會馬上去做,而不是三催四請、無動於衷了!

媽媽這時候又會疑問,「我還是認為孩子必須要打才可以!」那麼我們必須聊聊打孩子的「副作用」了!2009年學者對於美國兒童的研究發現,二到四歲「沒有」被打過的孩子,四年之後的智力測驗會比同年齡層被打過的孩子,分數高出5分。2011年研究指出,小男孩從小被打屁股,會增加孩子亂發脾氣.甚至出現破壞、侵略等反社會行為。另外也有研究顯示,被打屁股的孩子,即使有為人正直、樂於助人的父母,在大學時期的犯罪率仍會比沒被打過屁股的同儕來得高!

孩子已經被您打過了嗎?偶爾跟孩子回憶一下被打的經驗,告訴孩子被打的當下,媽媽是什麼樣的心情,並且告訴孩子什麼才是正確的行為,孩子的表現將會越來越優秀,親子關係也才不會受到影響。下次孩子又惹您生氣的時候,先深呼吸三口氣(一口氣的時間太短,不太容易讓情緒穩定),您將可以找出更合適的管教方法!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